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曹雯 通讯员魏仁鹏 胡文慧 孟刚数魅优配
湖北省新时代好少年梁慧缘正在讲解(受访者供图)
“在血与火的抗争中,大别山人民创造了‘28年红旗不倒’的红色奇迹。大别山精神正是无数先烈用生命铸就的……”6月27日,青涩稚嫩的声音从七里坪长胜街传来,湖北省新时代好少年梁慧缘正为游客讲解鄂豫皖苏区历史。
梁慧缘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(曹雯摄)
作为全县766名“小小红色讲解员”中的核心队员,她在短短两年间,已完成了近百场宣讲。
在“中国第一将军县”红安,这道始于2004年的风景线,如今已覆盖全县8万名中小学生,累计讲解超5000场,让30余万听众知晓了大别山背后的“精神密码”。
娃娃开讲——
让大别山精神“燃”起来
每逢节假日,长胜街就迎来一群特殊的“小红军”。
列宁小学“小小红色讲解员”方祎婷(左)、赵雨涵(中)、蔡瑾(右)。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摄)
“这里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,房屋上的这副匾牌是由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……”今年五一期间,列宁小学的方祎婷、蔡瑾等“小小讲解员”们在青石板路上为游客讲述家乡的红色故事,眼神明亮如星。
“我们几乎每周都来,节假日更忙。”该校三年级学生赵雨涵虽仅有短短两个月的讲解经历,却已褪去青涩,面对游客侃侃而谈。“能站在这个舞台,向全国各地的叔叔阿姨讲述家乡的故事,特别自豪!”
当被问及对大别山精神的理解,方祎婷清澈的童声里透着坚定:“我是红安红土地的孩子,大别山精神从小就在我心里扎了根。每一次站在这里讲述革命故事,都让我更读懂了这精神字句间的热血与信念。我要用我的声音,让更多人听懂、记住这穿越时空的力量!”
列宁小学“小小红色讲解员”合影(受访者供图)
列宁小学校长张凯霞介绍,学校专门面向三、四年级开设讲解班,由学生自主报名。入选者需接受为期一个月的系统培训数魅优配,随后走上实践岗位。“为了让历史在孩子口中‘活’起来,我们把专业导游词精心‘翻译’成童言童语,更贴合他们的认知和表达习惯。”她补充道。
截至目前,该校已累计培养小小讲解员650余名,完成义务讲解2000余场次,服务各界参观者逾3万人次。童声稚语,正成为革命老区最打动人心的历史回响。
小小红色讲解员的队伍,早已从幼儿园、小学延伸到中学。
“在我们学校,活跃着近50名‘小小红色讲解员’。”七里坪镇中学校长秦幼平介绍,学校在各班均组建讲解员团队,由学生自由报名加入,将红军故事融入课堂。学校还会安排老师对“小小红色讲解员”进行讲解指导,每天上课前都会唱红歌,在全校形成了浓厚的红色文化学习传承氛围。
线下“追星”——
让大别山精神“立”起来
三十公里外的将军城小学,“将星墙”下书声琅琅。
将军城小学部分“小小红色讲解员”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摄)
“我的家乡七里坪,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,走出了秦基伟等共和国将军……”四年级的薛紫呈正和队员一起练习讲解,稚嫩而坚定的练习声此起彼伏。
将军城小学“小小红色讲解员”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摄)
“大别山精神听着宏大,可当我们把将军故事讲透说活时,就感悟得更深了。每讲一次,就像把精神的种子埋进游客心里,也在我自己心上扎得更深。”她说。
“我们让将军文化‘走’出课本,‘活’在脚下。”该小学副校长陈先胜介绍,早在20年前,将军城小学以“将军文化”为魂,组建首批“小小红色讲解员”团队。如今,学校以县域为课堂,将黄麻纪念园、董必武故居、李先念故居化作“行走的思政教材”,让大别山精神在行走中滋养童心。
今年3月到6月,学校启动了“追寻先辈足迹 争做勇毅少年”行走的大思政课主题研学活动,将思政课堂“搬”进将军故居、革命遗址与绿水青山之间,1200余名队员踏上红色热土,让红色基因在行走中融入血脉。
小小红色讲解员们的身影,活跃在将军故居和红色景点,成为一道亮丽的移动风景线。
“先辈用热血换来今天,我们要接稳这一棒!”5月29日,在李天焕故居前,该校五年级学生李依朵脊梁挺得笔直,通过讲述李天焕将军的生平事迹,结合当日寻访感悟,诠释自己心目中的大别山精神。
4月1日,大别山南麓,红安县太平桥镇紫潭河村红色主题公园开放。重修后的“大别山刘胡兰”林清芝烈士墓前,当地学生静静肃立。烈士亲属林萌哽咽着讲述林清芝一家壮烈的家风故事:“她是红安最年轻的烈士,却是大别山最坚韧的脊梁……”在场的人无不动容。
“让孩子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,精神才能刻进骨血。”黄冈市少工委委员、该校大队辅导员杨卫华表示,目前,学校已构建起“班校县”三级培养梯队,近五年开展志愿讲解200余场,服务游客超10万人次。
接棒讲述——
让大别山精神“延”下去
“八月桂花遍地开,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……”熟悉的旋律在列宁小学旧址前回荡。
望着新一代小讲解员们,周维眼中泛起泪光。她轻声对身旁人说:“看,那就是曾经的我。”
2008年,导游专业毕业的周维回到家乡工作,成为七里坪镇的红色宣传员。
刚上班第三天,接待一位老人时,讲词生疏的她情急之下拾起儿时的讲解记忆,没想到老人却听得格外高兴。那一刻她顿悟:“重要的不是词句,是对红色故事的理解与传承。”
从“小小讲解员”到“红色宣传员”,身份转换,初心不改。“希望革命薪火能够在童声与歌声中代代相传。”周维期冀。
另一位初代“小小红色讲解员”胡颖雯,同样在传承的道路上深耕。
2004年,12岁的她站在将军城小学演讲台上,声音微颤却字字铿锵,讲述的革命母亲兰桂珍卖地乞讨支援红军的故事,让台下师生悄然拭泪。
“小小红色讲解员”胡颖雯当年接受记者采访画面(受访者供图)
“因为兰大妈太伟大了,我想让更多同学知道红安有这样的英雄母亲!”面对记者提问,小姑娘的回答朴素而滚烫。
这颗火种的点燃,源于父辈的传承。胡颖雯的父亲——一位曾参与98年抗洪的转业军人,常常带她去烈士陵园。母亲则带她穿行于董必武故居、七里坪长胜街这些“第二课堂”。
这段经历照亮了她的人生。如今作为宣传工作者,她将火种倾注于培养新苗的事业:在黄麻起义纪念园,组织孩子们用童谣传唱革命故事;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带着少年们追寻红军足迹;如今,她正计划开展“寻找身边的大别山精神”活动……
聆听,讲述,传灯——她们的生命节拍,延续着大别山的心跳。
如今,“小小红色讲解员”已成为当地闪亮的德育品牌。红安县教育局局长曾红波表示,将通过党建+传统文化+德育结合的教育模式数魅优配,全面推广“小小红色讲解员”品牌,让童声里的红色故事越讲越响亮。
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