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核潜艇的幕后英雄 说起中国核潜艇的发展,绕不开一个人——黄旭华。 年轻时,他亲眼见过日本侵略者的嚣张,立下报国志向,1949年从上海交大造船系毕业后,他一头扎进了舰船设计领域。 那时候,新中国刚成立,百废待兴,海军力量更是薄弱得可怜。 50年代,中国从苏联弄来点潜艇技术,仿制出了033型常规潜艇。但核潜艇这玩意儿,完全是另一个级别。 1965年,国家下决心搞核潜艇,黄旭华被推到前台当总设计师。当时国际封锁,资料稀缺,全靠自己摸索。 核反应堆咋小型化?艇体咋抗压?噪音咋降?这些问题堆在一起,够把人逼疯的。
1970年,第一艘091型汉级核潜艇开工建造。黄旭华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干,硬是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。 1981年,汉级潜艇服役,中国成了全球第五个有核潜艇的国家。听起来挺牛,但实话实说,汉级潜艇跟美苏的差距不小,尤其是噪音大,像个大喇叭在水下喊“嘿,我在这儿呢”。 黄旭华心里清楚得很,潜艇的命根子是隐蔽性,噪音是大忌。
之后几年,他领着团队死磕降噪技术,搞出了泵喷推进、自然循环反应堆这些硬核东西。泵喷推进去掉了传统轴承,噪音小了一大截;自然循环反应堆不用冷却泵,安静得像个哑巴。 这些技术直接为后来的潜艇升级铺了路。 到了2000年代初,093型商级核潜艇和039型宋级常规潜艇陆续亮相。商级用上了新反应堆和降噪设计,隐蔽性蹭蹭往上涨。
宋级装了AIP系统,水下憋气时间长了不少。黄旭华虽然年纪大了,还在一线盯着,确保技术过硬。 黄旭华全献给了潜艇事业,国家也给了他应有的荣誉,2017年拿了“八一勋章”,2019年被评为“最美奋斗者”。 他不只是科学家,更是中国海军崛起的见证者。
12年的翻身仗 1994年10月底,黄海那片水域不太平。美国“小鹰”号航母战斗群在那儿晃悠,名义上是封锁朝鲜西海岸。 结果,声呐一响,发现了一艘中国汉级核潜艇。美军立马来了精神,反潜机、驱逐舰全上,声呐浮标扔得跟下雨似的,把潜艇围得死死的。 中国潜艇想跑,下潜到200米,关掉主动设备,玩静默。可惜,汉级潜艇那噪音,藏不住啊。美军追了72小时,潜艇里氧气电力都快耗光了,最后只能灰溜溜撤回去。
这顿打脸让中国海军憋了一肚子火。回去后,大家伙儿一合计,得赶紧补短板。科研团队在黄旭华这些人带领下,铆足劲搞技术。 降噪是重头戏,泵喷推进、自然循环反应堆这些东西慢慢搞出来了。常规潜艇也上了AIP系统,隐蔽性蹭蹭提升。 十几年下来,潜艇部队憋着一股劲儿,就等着找机会证明自己。
机会在2006年10月来了,“小鹰”号航母编队在冲绳附近搞演习,风平浪静的,谁也没想到会出啥幺蛾子。结果,一艘中国宋级潜艇冷不丁在航母5海里外冒了出来,国旗一扬,硬气得很。 美军傻眼了,雷达声呐愣是没抓到踪影。宋级潜艇靠着静音技术和AIP系统,悄无声息地摸了过去。这次行动太解气了,跟1994年的窝囊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 宋级潜艇的成功靠近,说明中国潜艇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,能在美军眼皮底下玩一把大的。从黄海的被动挨追,到冲绳的主动亮剑,这12年,中国潜艇靠技术翻了身。
中国海军这口气憋了12年,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。 海军力量的新篇章 2006年那次硬气亮相后,中国潜艇部队没停下脚步。093型商级核潜艇、094型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陆续上阵,技术水平直逼世界前列。 商级装了鹰击-18导弹和鱼-8鱼雷,能打远洋仗;晋级带着巨浪-2导弹,射程8000公里,战略威慑力杠杠的。
现在,095型和096型潜艇也在研发,传言会用更牛的泵喷推进和降噪技术,隐蔽性估计还要再上一层楼。 039A/B/C型元级潜艇装了AIP系统,隐蔽性和续航能力都挺硬核。元级还能带鹰击-83导弹和鱼-10鱼雷,既能守近海,也能跑远洋。 潜艇数量也在涨,专家估计到2025年能有65艘左右,规模不算小了。
技术进步是关键。除了降噪,中国还在声学隐身、电子对抗上下功夫。新材料吸音效果好,电子设备能干扰敌方探测,指挥系统也更智能。 这股力量直接改写了亚太的海军格局。美国航母在西太平洋横行无忌的日子少了点底气,中国潜艇能在关键地方蹲点,威胁不小。 核潜艇还能跑去印度洋、南海转转中金辰大,战略空间大了不少。以后095、096型上来了,估计能更硬气地跟美国掰掰手腕。
从汉级到商级,再到未来的095、096,技术一步步夯实,成果还不止潜艇,舰船电力系统这些东西也用到航母、驱逐舰上了。 现在的科研团队还在琢磨新能源技术,海军现代化的路子越走越宽。 12年翻身仗打完,中国海军已经站稳了脚跟。未来,中国有底气捍卫自己的地盘,这点毋庸置疑。 参考资料 多图一览中国海军潜艇部队发展史新华社
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